• "RÊVE DU CORPS" /“身體的夢魘”

    法國貝桑松高等美術學院 ISBA 2013年6月4日

    broken image

     2013年法国贝桑松的个人展览《身体的梦魇》中,记忆作为牵引观众的线索,让他们顺其找寻过去、现在与未来。对于艺术家来说,记忆更像是一片迷雾,渗入时空和人的认知,并拥有混杂和溶解一切的能力。他尝试用现实虚构一段历史,用印记证实一种假设,带给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的体验。艺术家将展览的地点安排在地下室,将作品安置在这个封闭的、废弃的、充满遗忘的空间中。参观者被要求戴上探照灯,摸索着进入几个连接在一起的无灯光的展厅。在被黑暗包裹住的静谧空间中,观众所有的感官被集中,随着仅有的探照灯光源逐渐适应、并开始探索周围的环境。

    伴随这种不寻常的观展方式,艺术家的雕塑与地下室本来存放的物件,从身份上假性的结合在了一起。对于艺术作品和原有物件,观众在探索的态度上是相同的,艺术家将这些物件,连同空间的环境和身份统统变为作品。在这一点上,同样是制造一个末世的情景,杨习文和杉本博司今年东京的展览《今天,世界死去了——失落的人类存档》中所用的手法恰恰相反。

    同时,无论观众是否有过真实的考古经验,这种观展的环境使他们有一种在探寻未被揭示的古老历史的错觉。这种错觉来自于社会文化在被人接受和消化的过程中,共同认知和个人经验、现实事件和真实记忆的混合与错乱。而这种混合和错乱经过人的意识认可后,使得人们在面对事物的时候得出看似客观的判断。比如这个展览中,艺术家制作的这些世界上并不存在的奇异生物的化石、残缺的体块,这些狂想的虚构,经过特殊环境和文化的误导,在观众的脑海中转变为百分之百的真实。而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切又恰恰是历史演变中常常出现的现象。

    《身体的梦魇》整个展览中,杨习文向我们展现的是人类认知的不可靠,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永远处于在黑暗中探照的状态——无法把握其全貌。这种不可靠也成为艺术家对世界持有怀疑态度的来源。因此,在他看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越是试图了解和掌握这个世界,越发意识到这个世界是混沌和不可操控的,并同时引发自我意识的混乱不清:

    时空的混沌
    “随着科技高速发展和全球化加剧,人们对于不同地域及历史的认知体系愈加错乱。人们察觉时间变化的能力受到考验—--世界观,价值体系,宗教信仰,道德规范...各种信息冲击而来,搅拌到一起,不断强制刷新着固有的认知体系。时间不再是固定的,空间也发生着错乱。人们或疲惫或兴奋的应付这种变化,似乎一旦掉队就再也跟不上来。伴随着恐慌与兴奋,我既想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又想保存我熟知的,一切有关的事物。现在的空间与空间中的事物在未来会是怎样的?是否会有像如今发现古代遗址一样被未来生命找到我们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生命体的混沌
    “时空混沌的产物,像是电影中频繁出现的超人类的生命体,它们早已被好奇的人类习以为常。基因工程与人类探索地球外生命的技术提升导致越来越多的狂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不同物种与生命体间的混种、杂交、动物性与人性之间若即若离的关联,宗教与神话的被抛弃与预言的再现...人类对自身的探索与怀疑从未停止,但似乎并未清晰,反而走向混沌和更加神秘。”

    因此杨习文一直试图用创作来强调和演绎“混沌”这个概念:不断的尝试对于现今、历史物件的重塑,享受打碎-搅拌-重塑这一过程。艺术家创作的主要材料是报纸或书籍,将柔软脆弱、承载着信息的纸张打碎、搅拌、再重组,塑造出看上去有原始感的沉重的形体。在他看来,这种材料的选择和创作方式,是“比把各种不相关的信息整合在同一张纸面上更彻底的堆积与聚合,打碎纸的过程就是新的信息错配,基因重组的过程,一个再次混沌的过程,更是一个新生的过程。”

0